社評/對內穩經濟 對外不折騰

谢男
亞錦賽/陳孝允亞錦攻守跑有表現 神盜壘笑稱是變魔術
旺報社評
大陸國務院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將GDP成長率設定爲5.5%,但突如其來的俄烏戰爭帶來金融海嘯、供應斷鏈等風險,大陸經濟面臨着嚴峻挑戰。爲了順利開好中共二十大,穩經濟、保民生將是北京今年第一要務,大陸對外政策也將「維穩優先」,以確保周邊情勢和平穩定。
我能看到成功率
避免採一刀切作法
大陸GDP成長5.5%的目標應是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已確定,那次會議上,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已提出「需求收縮、供給衝擊、預期轉弱」的示警,主要源於去年第3、4季大陸經濟成長出現乏力跡象,基本告別了疫後反彈式復甦狀態。李克強在今年人大會議上亦坦言: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,穩出口難度增大,能源原材料供應仍然偏緊,中小微企業、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,穩就業任務更加艱鉅。關鍵領域創新支撐能力不強。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,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隱患較多。
以房企債務危機爲例,官方初衷是抑制房價泡沫、打擊違規套取貸款炒房等不良現象,地方政府也不再按照過去只靠限購政策短期「降溫」,而是從根本上收緊金融端、提高首付成本,但此舉造成了「一刀切」損害剛需家庭購房、換房需求的後果,各大城市二手房交易急凍,並很快傳導至新房交易,再迅速觸發房企資金鍊斷裂。儘管大陸官方始終不願承認房地產已經屬於「支柱產業」,但一方面房地產行業上下游產業波及面廣,另一方面由於大陸房企投資方向多元、甚至盲目貪大,導致房企資金斷鏈令股票、基金和債券市場出現震盪,對持有房產、金融資產的都市中產階層信心帶來衝擊,而這些人恰好是大陸「共同富裕」政策中最着力培育和擴大的「中等收入羣體」。
再喊「两岸和平」 侯友宜:执政需考量妈祖说的平安
大陸經濟與社會治理,常出現「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」以及「政令難出中南海」的議論,但習近平上臺以來透過打貪、整黨塑造絕對權威,大陸地方政策對北京政令的落實不力、督辦不嚴,已經上升爲忠誠層面的政治紀律問題,致使地方官員不敢再搞變通,無不小心翼翼處理上級政策或指示。
兆丰富柜200N兆丰富柜200正二N 14日最后交易
中二病は通过仪礼——这个妖梦好容易受影响
這固然提升了大陸整體治理效能,在因應新冠疫情、中美貿易戰等重大危機時得以安然度過,但習近平、李克強等多次警告的「形式主義」和「一刀切」問題,也對大陸經濟活力和韌性帶來威脅。此外,北京高層極度重視「防風險」,但在大陸條塊分明的制度架構下,各個行政部門難免以主觀意志或本位利益來識別或管控所謂「風險」,這「自掃門前雪」的結局,卻意外造成了新的風險。
台南本土登革熱+19例 防疫最後1哩路要注意這件事
共營臺海友善環境
從大陸國務院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和今年初至今大陸經濟政策動向來看,北京爲確保5.5%成長目標、穩定14億人就業和民生,主要會採取總體寬鬆、適度放水的經濟政策。例如,在上文提及的房地產領域,大陸不少城市已經鬆綁原有嚴格的金融端限制,首次購房者又能享受到2至3成首付的待遇。再如,在減稅政策上,國務院決定全年退稅減稅預計約2.5兆元人民幣,其中留抵退稅約1.5兆元,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。與此同時,今年大陸經濟社會政策預計將更加審慎,應儘量避免採取「運動式」或「一刀切」作法,諸如去年北京官方頒佈多項行政規章,導致多間民營經濟巨頭「大雪崩」的情形,今年或不復存在。
然而俄烏戰爭一聲炮響,歐美聯合制裁接踵而至,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絕對不亞於2年前爆發的新冠疫情,這無疑嚴重干擾了大陸今年穩經濟的節奏。首先是國際能源、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暴漲,對大陸製造業乃至金融體系的影響不容小覷,近期鎳價飆漲導致中國鎳礦巨頭遭軋空、中國建行子公司被追繳數億美元保證金,就已露出冰山一角。令本已走出「疫後紅利期」的大陸外貿雪上加霜,再來是美方難免有透過制裁手段「敲打」中俄關系的政治企圖。日前美媒披露華府決策層曾就在烏克蘭問題上是否「拉中制俄」展開辯論,透露出美方不排除使用經濟槓桿對付中俄的考量。
今年大陸本可乘RCEP正式生效之東風,依託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環境,努力爭取5.5%的經濟成長目標。不料俄烏戰爭觸發新一輪全球危機,大陸穩經濟、保民生的任務註定更加艱困。唯有展現出更加謹慎務實的對外作爲,包括在臺海、南海營造友善和理性的環境,大陸纔可以穩住外部壓力,把更多精力用在對內「放水養魚」、安定人民生活上來。
悠小藍 小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