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以必修綁定勞作教育,教育團體認爲學生繳錢讀書不是來當打掃工,應予以廢除。示意圖,非當事人。聯合報系資料照
東海大學師生日前發起廢除勞作教育連署,學者指出,清潔工作應由學校提供外界就業機會並給予薪資給付,卻扭曲成以必修課綁定學生勞動,轉化爲非對價關係,形同節省人事成本的門路;教育團體也要求應禁止勞作教育,學生繳錢讀書不是來當打掃工。
勞作教育在大專校院行之有年,包括龍華科大、高雄餐旅大學甚至中興大學仍設有勞作教育。綜觀多校勞作教育簡介和宗旨,多是希望培養學生愛校惜福文化,並透過勞動參與校園清潔和綠化。
但勞作教育概念近年備受質疑,臺大學生會亦曾發起課程改革,學生團體青民協副理事長何蔚慈談到,臺大服務學習必修曾包括打掃校內系館,當時便引起學生反彈,認爲「掃落葉當堆肥」沒有特別意義,經學生會倡議後課程有所轉變,學生可選擇做偏鄉服務不強制打掃。
何蔚慈談到,教育工作者多認爲打掃、爲環境負責可培養品德教育,但基本的品德和心態應於國民教育階段校園打掃中養成,大學教育的觀念應更進階,如從校園走出去服務偏鄉和弱勢族羣,更不應以學習之名將清潔事務轉嫁學生。
勞動專家、東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張鑫隆表示,勞作教育安排學生掃落葉、掃廁所,並安排另一組人監督,其工作內涵本來應是學校提供勞工就業機會並給予薪資給付,卻透過必修課轉化成非對價關係,變成是學校節省人事成本的門路。
張鑫隆談到,若希望課程有教育意義、學生有服務羣衆的心裡,內涵應包括要求學生寫事前規劃,由學校提供交通資助,完成活動後再提出心得報告,透過計劃看出學生的學習心態,且出發點應是自願、自發尋找服務對象而非用學分綁定,否則將失去志工服務的精神。
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認爲,學校以愛校或培養品格名義強迫學生勞動,形同以不當手法剝削勞力,對品德沒有幫助反而做了最壞的示範,也讓人聯想到共產黨的「勞改」。
尤榮輝認爲,如果真要培養志工服務精神,應以選修課讓學生出於志願,而非以零學分、畢業門檻強制勞作,讓學生覺得遭壓榨。應明文禁止勞作教育,「學生繳學費來讀書,怎麼會是淪爲打掃工。」